1975年,中央突然收到一笔捐款,足足有10万元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这个数量的钱已经足够买一套房子了,所以工作人员非常惊讶,想知道是谁做出了 这样的选择。
结果,当工作人员查看捐款人时,李富春的名字映入眼帘。作为我国的前辈,他已经在度过了几十年的奋斗历程,周总理对他的评价非常高,称其为“好搭档”。
从李富春一生为国的历程来看,他无愧于人民和国家,而且在家庭教育上也颇有成就,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女儿。我们不禁好奇,在90年代,他们一家到底是怎么一路走来的呢?
1900年,李富春出生在湖南长沙,家里的父母都是教师,从小就给了他极好的家庭教育环境,受益于家庭的影响,李富春的性格也显得直爽和正派。
小小年纪,就经常帮助其他同龄人解决问题,并且还专门庇护那些在学校因为内向性格受到欺负的学生,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年轻人如此文雅和正义,这是非常难得的。
其实,这也正是李富春性格的特点,他本人喜欢体育锻炼,但同时又被家庭的文化气息影响,这就让人感受到潜藏在坚定下的柔软,进而对他提升评价。
不过,李富春并不满足于此。因为当时正处清朝末年,中国已经开始走向危险的边缘,辛亥发生后,清朝彻底倒台,孙中山先生的理念开始传播。
我们都知道,要说传递新思想最快的地方,那就是聚集了不少文人的学校,不少变革都是先影响知识分子,然后再是全面普及,辛亥也不例外。
正在上学的李富春自这场运动中迎来了思想觉醒,他认为帮助学校里的学生固然算是做好事,可却称不上大事,如果要树立远大目标,就要是广大民众为主。
少年志向,英勇豪迈,年纪尚小的李富春对背后的困难没有多少顾虑,坚定的行走在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上,对于一个少年,特别是仅仅12岁的少年,能够有如此时代责任,让人动容。
但是这份理念却受到了严重阻碍。辛亥后,不少旧势力死灰复燃,特别是袁世凯窃取共和成果,复辟称帝,这让年少的李富春再次陷入迷茫和疑惑。
他不知道,如何才能帮助民众度过难关,理想第一次面临挑战,就是如此严峻的情况,实在令他不知所措,于是,他开始收集各种信息和理论,希望能够找到新的支撑。
在他不断探寻未来的过程中,“马克思主义”进入了他的视线年,找到新理论支撑的李富春欣喜若狂,希望能够找到更多志向相同的战友共同帮助国家度过困难。
随后,他就加入到了新民学会,这个组织属于党的早期雏形,所以,李富春的资历已经可以称得上最高的一批,拥有极其丰富的经验。
而为了探寻出路,新民学会需要更多的知识理念,于是,当时的学会成员都相继去往欧洲学习现今的理论知识,李富春和周总理都前往了法国地区。
来到法国后,他们开始在党的发展上努力建设。1921年,李富春正式加入党,随后在法国展开宣传工作,并且逐渐扩大规模。
而规模的扩大也让他和不少同志有了认识的机会,就比如他的妻子蔡畅,对比来说,作为早期党人蔡和森的妹妹,同样也是先辈,两人的相遇或许也正是缘分的见证。
1925年,李富春结束学习回到国内,这时的他,已经有了显著的变化,家庭的责任和国家的危难都让他的精神变得更加坚韧,处事更加成熟。
而且更重要的是,现在的他已经有了足以和理想匹配的知识储备,能够支撑他完成自己的理论构想,通过对国内形势的分析,李富春成了坚定支持北伐战争的一员。
在凝聚民心,扩大队伍上,一直从事宣传工作的李富春正是其中好手,所以在国内的宣传工作中,李富春从来没有出现过失误,每次都能完成任务且超出其他人的期待。
如此突出的表现自然被越来越多的人看重和关注,不管是还是党,对李富春,大都是评价优异,但好景不长,孙中山先生去世后,蒋介石违背纲领,破坏了合作关系。
由于开始对党肆,党及时调转方向,开始进行反抗作战,情况逐渐危急,而这时的李富春也不再是那个不知所措的少年。
经历过数年的欧洲学习,他的知识见闻已经跟原先不是一个水平,凭借丰富的应对经验和资历,李富春很快就成为了周总理的好搭档南宫NG28官网,加入了。
随着形势不断变化,党反围剿战略失利,长征计划开始,李富春深知这时的战士精神比较脆弱,很可能像当初自己一样对理想感到迷茫,于是在长征过程中也不忘宣传工作。
借由李富春的努力,不少战士都涌现出更多的信心,互相支撑着走过了长征路,不过跟着部队来到延安的李富春也没有就此放松下去,因为长征只是给了党重新崛起的机会。
最后的结果如何,还要看之后党的路如何去走,越到迎来转机的时刻,心中越不能放松,作为老,李富春深知这个道理,结果果然如此。
面对红军的长征战略虽然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,但仍旧对延安进行了物资封锁,诸如粮食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售卖都面临难处,更别说维持所需。
不管怎么样,物资不够就无法发挥出部队的作用,可问题是当地的土壤条件不太适合种植农作物,就算要通过劳作获取粮食也会遇到阻碍。
这种情况下,李富春站了出来,他走入田间实地考察,根据不同方位的土壤条件设置不同的种植标准和范围,安排出了新的种植规划,而他自己也加入了耕种的队伍。
另外,他还带领民众去收集家畜的排泄物,当做废料用在了种植工作上,在李富春的努力下,粮食危机总算安然度过,这次历程也让陕甘宁的民众对他印象非常好。
抗日战争落幕后,他接受组织调令,前往东北任财经委员会,为了带动东北发展,他大力推行工业化道路,让东北不少乡村由此走上了致富之路,明显改善了民众生活。
在解放战争中,李富春同志带领民众,以“军民统筹”作为基础,将军队和民众分为了前线和后勤。这也是我国战事的情况,一位战士身后就有着十几位百姓的支持。
1950年,李富春被调回中央任职,担任了中央局委员,在针对苏联的外交关系上,他鞠躬尽瘁,很多时候都是处在一个废寝忘食的状态,这也让他的身体负担越来越重。
不少人都劝他得好好休息一阵子,可李富春表示新中国处于发展初期,很多事情不能马虎和拖延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,如果这时候放松,那些牺牲的先辈如何安息?
对于李富春的思想觉悟,认识他的人都表示赞叹,随着时间慢慢流逝,“一五计划”、“二五计划”、“三五计划”,每一个五年计划,李富春都身先士卒,把自己安排到最前线。
这样的领导让不少人心生尊敬,不自觉的加入到建设队伍当中,虽然说李富春的职位不断变化,但他的定位一直没有改变,那就是人民的维护者。
除了政界上的成就,家庭方面李富春也没有丝毫放松,很多人都秉持着“女孩富养”的策略,但李富春不这么认为,他跟常规思想不同,觉得不管男孩女孩都不应该沉于物欲。
对比物质,他更加重视精神的力量,因为他就是在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后才踏入到道路,最终完成理想的,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女儿李特特也能从精神财富中找到自己的坚持。
这就导致他们的女儿李特特并没有度过一个富裕的生活,往往买衣服都要以年做单位,就算是后来李特特成为了母亲,这些朴素的品质也没有改变。
李特特成长起来后,没有忘记父母的殷切期望,成立了扶贫机构,帮助大山地区和贫困地区建立起教育机构,让他们有了走出去的机会,也有了发展自己的知识储备。
其实,这同样体现了李富春一家“求人不如求己”的理念,希望其他人通过自己奋斗获得成果,而不是拿到捐款,然后等待下一次捐款才能生活。
1975年,由于早期的奋斗历程,李富春的身体早就千疮百孔,在检查出肺癌后很快就撒手人寰,在北京逝世。妻子蔡畅遵循丈夫遗愿,将一家所有积蓄10万元捐赠了出去。
对这位老人来说,可谓是一生都在为了国家建设而奋斗,参与国民南宫NG28网址,抗日、解放、改革计划,我国的崛起历程中少不了像李富春同志这样的身影,也希望这份精神能够薪火相传。